供电的时候同时供热,推动企业关闭“三高”小锅炉;电网故障自带厂用电发电,实现“孤岛运行”,确保不断电;把减排的碳变成碳资产,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……中国海油广东中山嘉明电力有限公司自2001年重组至今,累计发电量731亿度。731亿度天然气电力比煤电减排二氧化碳3874.3万吨,氮氧化物3.66万吨。
中国海油“广东LNG”日前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,公众走进其位于中山嘉明电力的车间,亲身感受了这家年发电量占中山社会用电量40%的企业,通过自主创新守护中山的绿水青山。
热电联产推动企业关闭“小锅炉”
走进厂区的监控室,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上的数据。这里相当于厂区的“大脑”,随时对工厂的运行进行监控。在偌大的车间,机器虽然轰隆作响,但几乎看不到人影,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,现在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“一键启动”,技术人员随时做好数据监控就可以了。
中山嘉明电力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,2001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山市政府成功重组嘉明电力。2006年,中山嘉明实现了天然气发电,这是中海油的首个天然气发电项目。
天然气发电排放物为二氧化碳和水,不含苯、铅等致癌物和粉尘,也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硫。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嘉明电力建设了中国海油首条也是目前唯一自主运营的热网管道,热网利用发电时产生的高温蒸汽进行供热。
“过去,这些水蒸气在排放中被浪费,现在通过热电联产,热网把热供应给火炬区内的22家企业,不仅帮助这些企业逐步淘汰掉高污染、高能耗、高噪声的小锅炉,而且机组效率提升了20%。”嘉明电力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据了解,为奖励这条热网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的贡献,投产初期,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政府奖励嘉明电力83.73万元。
从减碳行动中增效益
作为大型发电厂,嘉明电力从如何减少碳排放入手,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配额计算方式,倒逼企业多项节能减排措施实施。对于企业来说,节能减碳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。
截至目前,嘉明电力碳排放强度从2013年的3.73吨/万度降低至3.69吨/万度,顺利完成碳排放履约,获得中山市政府低碳奖励资金50万元,累计节省配额42.72万吨,按照17元/吨计算,创造经济效益726万元。
2017年,嘉明电力与壳牌能源(中国)有限公司签订了碳置换(三年期)合同,以此促进公司低成本履约,提高碳资产经济效益。即使3年内不发生任何碳置换,壳牌能源仍需向嘉明公司支付固定费用60万元。如果能够顺利实施碳置换,经初步测算,2017年~2019年,嘉明公司将增加经济收入约270万元~400万元。
tg: 太阳能控制器 光伏控制器 纯正弦波逆变器 太阳能逆变器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太阳能路灯控制器